•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粤北行:回眸一目,时光千年

2019-01-14 15:28 来源:南方网 陈伟峰

  广州永庆坊老房子内一面挂钟,在昏黄的灯光下,投下斑驳的影子。挂钟时针指示的是一天时光的轮转,而那些猩红的铁锈和散落的尘埃,是年复一年的时光印记。时间和空间一样,埋藏着许多宝藏,等待我们的发现和打捞。

  1月4日至9日,由广东省文化与旅游厅主办的“全国百家媒体广东行”活动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100位媒体记者、自媒体大咖分赴广东各地展开采风报道,笔者从广州出发,前往粤北。

  旅游,某种程度上是空间上的体验,所谓游山玩水,又忘情于山水间;文化,某种程度上是时间的积累,所谓源远流长,随世事潮流而生。

  广州记忆:西关的繁华与宁静

  永庆坊位于具有百年历史的广州荔湾区恩宁路,坐落在广州老城的核心。自从习近平总书记到永庆坊考察后,这里成为了网红打卡点。作为广州第一个旧城微改造项目,永庆坊可谓兼具老广州“西关风味”和大都市“现代时髦”气息于一体。

  西关一词,或者你并不陌生,对“东山少爷,西关小姐”“西关大屋”等多有耳闻,然而由于年岁更迭,目前生活在广州大都市的年轻人,一部分并不知晓西关辉煌的过去。

  清末民初,广州西关(当时属南海县)经济非常活跃,有进出口贸易码头,有各种货栈和仓库,更有各国商业机构和洋行,著名的买办基地十三行亦建于此。中国最早的海关及广东最大的邮政局也设置其中。更有鸦片战争以后,沦为英、法租界的沙面。

  时间如同一位魔术师,让旧时称得上宽敞的道路,经他手后变得狭窄,当时高大的房舍,在他匆匆经过后变得低矮。热闹仿佛从老巷道里撤走。一两声从鸟笼中传出来的鸟鸣,打破绿荫深处的宁静。

  游客在荔湾湖公园旁的荔湾博物馆,可以一睹当年西关大屋的风采。屋子里的家具按对称摆设,桌椅皆由名贵的酸枝制成。正厅西侧为偏厅,原用于招呼宾客,墙上镶嵌的彩色玻璃满洲窗与古朴的木雕牌匾相呼应。

  顺着扶手木梯旋转而上,可到达旧时小姐闺房。里面仍摆放小姐常用的物品。西关小姐皆知书达礼,穿衣打扮也应合当时的时尚潮流。

  沙面,在西关的“南端”,不足百年前,沙面岛发生了沙基惨案,英国士兵开枪镇压广州的游行队伍,造成严重伤亡。而今,沙面岛上绿树成荫,早已成为广州热门的拍摄地,是婚纱拍摄、情侣约会、朋友聚会的好去处。


  千年瑶寨:鼓声阵阵,歌声重重

  “无山不有瑶”,瑶族人民多居住在山区。驾车通往清远南岗千年瑶寨的山路九曲十八弯,难以想象盘山公路尚未修好时,当地人下山一趟要花费多少时间。

  从前,在盘王节或者过年当天,瑶族莎幺妹(小姑娘)和阿贵哥(小伙子)会在特定的地方相约对唱山歌,以寻找生命中的另一半。歌和舞蹈,都是瑶族表达情感很重要的方式。

  要走进千年瑶寨,得喝过瑶族热情好客的拦门酒,而且一旁还有人引吭高歌,歌声响亮明快。据导游介绍,由于瑶族没有文字,只有语言,歌当然也不会有固定的歌词了。全靠歌者即兴发挥,唱出对客人远道而来感到由衷喜悦,并对客人致以祝福。

  瑶族人同样喜爱跳舞,而长鼓是他们佩戴的独门“舞”器。千年瑶寨里有不少长鼓舞表演。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偶然相遇的一位瑶族老者。老者吹奏着葫芦丝,吸引起我们的注意。他不会讲普通话,通过手势比划,我们终于知道他是想给我们来一段表演。

  其身后一位老婆婆沿石阶蹒跚而下,手捧一把长鼓,待老者接过后,倚着栏杆面露微笑地望着老者表演。嘭!砰砰!嘭!老者的长鼓敲响了。没有其他长鼓的应和,没有伴奏,孤零零地一人敲着,跳着。而观众也只有我们零星4、5人。

  可老者神态恭谨,步伐矫健,比刚才相见时更显得精神矍铄。似乎长鼓有一股独特的魔力,注入到老者体内。不知道长鼓伴随了他多长时间,鼓两端的蒙皮已然发黑。刹那间有一种错觉,似乎看到了老者年轻时的模样,阿贵哥敲着一把长鼓,莎幺妹在一旁微笑看着,那些鼓声比风声更加有力,“扑通扑通”如同两颗跳跃着的心。

  山顶处是一座庙,供奉着盘王,香火不绝。南岗排瑶所信奉的是道教盘古和女娲。此处还有独特的石棺墓葬,石棺葬是权力的象征,只有瑶王才能享用石棺安葬。瑶王并不是世袭的,每一任瑶王都是通过选举产生,成为瑶王后有专门的瑶王屋。

  当然,时过境迁,石棺、瑶王屋等都成为了一种供游客观赏的物件,失去了旧时的辉煌。山上飘着小雨,弥漫开来,朦胧一片。唯有瑶族人民头巾和长鼓的红色,依然醒目。

  要站起来动用长筷子的长桌宴


  连州地下河:洞中才数月,地上已千年

  从时间长短的角度来看,人文建筑在自然景观面前,实在是小巫见大巫。

  连州地下河是一处亚热带喀斯特地貌的典型巨型天然石灰岩溶洞,其内垂下的钟乳石,随便都是百万岁的高龄。

  钟乳石、石笋、石柱固然千奇百怪,但是我觉得地下河中的水,更是这个景区的神韵。洞中水潭之水平静,水平如镜,倒映着洞顶的钟乳石,如同参天的巨型石柱,以水面为对称面,凭空多出一面迷幻的空间,让人惊讶自己竟然立于半空之中,悬于陡崖之上。

  魔幻,源于每个人的内心,每个人的脑中的争执和欲望,往往能投射到眼前的事物。比如都说这块石头描述的是“一柱擎天”,同行的小孩子看到大喊一声:“大鸡腿!”如是而已。

  由于天然大洞里空气流通不畅,因而冬暖夏凉,洞里失去了四季;盘旋曲折,洞里失去了日夜。洞内的小河流不分昼夜地流淌,乘一叶之扁舟,缓缓向前荡去。遇猛虎与鳄鱼隔河相对视,形势紧张,一触即发。导游说:“要知胜负如何得待百万年之后才知分晓。”像我等凡人,虽有从旁看戏之念,亦只好作罢。

  近出口,洞内摆放着数百的酒瓮,洞中冬暖夏凉,气温平稳,是储存的好地方。怕是因为洞中时间尺度与世上相异之故,几百上千年,洞中山水亦也变化不大吧。

  而我,从洞口出来,外头已然一团漆黑,原来夜幕早已降临。


  梅关古道:梅花依旧在,马嘶何处寻?

  1月,梅关古道白梅朵朵。“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从凹凸不平的卵石路上拾级而上,能闻到淡淡花香。

  梅关所处江西大余县和广东南雄市的两省交汇处,一侧在岭北,一侧在岭南,是古时中原沟通岭南的重要关口。梅关古道始通于秦汉,唐开元4年,宰相张九龄向唐玄宗谏言开凿梅岭,将古道加宽,从此成为古时候的“京广高速路”,亦是古代连接长江、珠江水系最短的陆上交通要道。

  从岭下往山上慢走,可见饮马槽、送子泉、两江亭、驿馆等,当时来往的繁茂似乎重现眼前,学子上京赶考,商贾南下贸易,络绎不绝。

  到山上,一雄壮关口屹立古道之上,中间刊刻红色大字“岭南第一关”,左右一副对联写有“梅止行人渴 关防暴客来”。

陈毅《梅岭三章》手迹

  梅关古往今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多少英雄豪杰都在这里留有战迹。近代孙中山领导的北伐军二次入赣皆经过梅关,毛泽东、朱德也曾率红四军攻占梅岭,彭德怀率红五军团与白军在这里相持。

  红军主力长征之后,陈毅、项英从中央苏区突围,在这里建立了以梅岭为中心区域的游击根据地,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陈毅写下了《登大庾岭》、《偷渡梅关》和《梅岭三章》等光辉诗篇。

  一条古道绵延向南北蜿蜒,历史上它承载了无数人的脚步和梦想,如今悄然沉寂。古道将延伸到何方,我们顺着古道往南进发。


  珠玑古巷:寻源问祖,叶落归根

  古人从梅关入粤,顺着梅关古道,经过一天脚程,刚好到达珠玑古巷。北上的赶路人从南雄起程行15公里到珠玑巷,如果当日上梅关,在天黑前不一定能翻过大庾岭,因而也暂住下来。

  从盛唐开元而始,尤其是明、清时期,南来北往路过珠玑巷的商旅、挑夫“日有数千”,直到清末粤汉铁路修筑之前,这条从梅关蜿蜒而至的鹅卵石路,载着珠玑巷兴旺了1000多年。

纪念胡妃的贵妃塔

  珠玑古巷被誉为广东人的故乡。中国历史上有三次人口南迁,多因战祸,中原人陆续从梅关入粤定居,尤以南宋末年与元朝为多。经过“胡妃之祸”等事件,珠玑巷居民又再纷纷南逃,散居于南方海滨各地。

  古巷前立着一块牌子,密密麻麻写着珠玑古巷南迁姓氏名录,共183姓。在珠玑古巷,每个姓氏基本都有一所祠堂。中国人离不开宗族和祠堂,无论飘至何方,总有寻根问祖、叶落归根的情怀。不少海外华侨回来珠玑古巷,捐献自己一份子钱,建筑更大更气派的本氏族宗祠。

建于明代的刘氏宗祠

需要用水泥柱支撑的千年古榕

张九龄研究会

  中国近代大儒梁漱溟认为,宗教解决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世问题,中国人则以家族之三世,行宗教解决之道:过去的信仰依于祖先,现在的安慰寄于家室和合,而将来的希望则寄托于儿孙。

  不可否认,宗族文化是中国人的一种独特信仰。它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有附着的形体。回望珠玑古巷的历史,它从一颗种子,慢慢萌芽,慢慢长大,长成参天大树,又散落种子,种子飘至远方,又长出一棵新的树来。无论树与树相隔多远,它们都有着类似的叶形,追逐着共同的阳光。


  南华禅寺:禅宗祖庭,飒飒清风

  韶关南华寺始建于南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由梁武帝赐名“宝林寺”。直至宋朝宋太祖敕赐“南华禅寺”,寺名乃沿袭至今。

  南华禅寺上百年的古树很多,鸽子在禅房殿前飞转,或者停下着地,啄几粒米。有时候几只并排立在殿上屋脊上,不知会否跟人一样遥望远处的风光?

  唐朝,六祖惠能在南华禅寺创立了禅宗,是佛教禅宗的祖庭。现今,六祖惠能的真身,仍供奉在南华禅寺内,是南华寺的镇寺之宝。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惠能针对神秀所作的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而引出的偈,流传千古。对佛家的“空”“相”“无”作出很好的表述。本来心中空空如也,又怎会着得尘埃?

  《金刚经》中有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只有“觉”得一切皆是虚妄梦幻,才能放下心中的“执”。

  此外,《坛经》中有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乃是记录六祖惠能在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隐姓时的小故事。悟者道“一切从心起,心不起则一切不起,心不动则一切不动,故说心动,亦为悟语。”世事争执全在于欲,心不动,则清净平和。

  说起“心静放下”,让我想起了达摩见梁武帝的故事。梁武帝问达摩:“我一生当中修了很多的寺庙,剃度了很多的僧人,抄写了很多的经书,有什么样的功德了呢?”本想着达摩会夸耀一下自己,想不到达摩说:“没有功德。”

  “这只是一些小的修因果的做法,是求福报的做法,这些做法会得到如影随形的福报,但是并不是实际上的功德。”梁武帝又问:“那什么才是真正的功德呢?”达摩回答:“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于世求。”意思是说真正的功德是来自于内修,不是从外界可以求得的,只有不执于外在,靠自己内在的修为才可得来。

  出入寺门,只觉清幽雅静,除却清风,再无一物。时光流转,花开又花落,刹那与万年何曾不只在一瞬之间?

寺中鸽子

  苏轼《前赤壁赋》借客之口,道:“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时光的流逝最让人感到伤感,悲哀伤叹者多矣。苏子后言:“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时光像沙子一样埋藏了许多宝藏,又有如流水,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而能在沙滩上,打量观赏,尝试去了解触碰,也是一件足够美妙的事情了。

 

编辑:李婷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