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一步,即为赣,退一步,则为粤。位于闽粤赣交界的梅州平远-兴宁古道,是广东省2018年重点打造的11条南粤古驿道重点线路之一,也是2019年巩固提升重点线路之一。
“盐米古道”、红色交通线、粤闽赣商贸文化交流纽带……这些标签,诉说着梅州古道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如今,当地正借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的东风,探索出一条乡村振兴之路。
10月中旬,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一行赴平远-兴宁古道实地调研。指导组实地考察了平远梅州岃、马栏铺红军宣讲旧址、十二肩岭古道、罗屏汉故居等节点,指导平远、兴宁进一步做好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
曾是粤闽赣商贸文化交流纽带
金秋时节,从平远县八尺镇的角坑村出发,沿山路前行,柿子树上挂满沉甸甸的果实。穿过石桥,只听见溪水潺潺,鸟鸣数声。随行的村民说,行至缓缓上升的石阶处便是梅州岃古道。
梅州岃古道至今遗存有一段石阶路段——八十八碫。沿山势拾级而上,整整88个台阶,古老土地的岁月沧桑一一展现在眼前。置身其中,仿佛能看到古时商贾往来其间的繁忙景象。
“这看似简陋的便道,曾热闹了数百年,是先辈们赖以生存的盐米古道,在革命时期更是苏区的交通运输线。”当地村民介绍道,千百年来,平远县通过梯田上的梅州岃古道(即盐米古道),发挥着粤赣两省交通贸易、邮政转换、文化交流中转站的作用。
梅州岃古道,正是梅州兴宁-平远古道的其中一段。作为广东省2018年重点打造的11条南粤古驿道重点线路之一,梅州兴宁-平远古道线路总长155.42公里,以仁居镇为核心,呈放射状分别向江西寻乌方向、福建武平方向和梅州蕉岭方向延伸,现存古驿道共13条,沿线有历史遗存43处,历史老建筑37个,自然资源节点20处,特色村14个。
而梅州兴宁-平远古道的精华段,是位于兴宁的十二肩岭古道。据当地村民介绍,古代往来担货的客家先辈在路途中需停下歇息并更换扁担肩位,经过此岭大约需要歇肩十二次,故称之为“十二肩岭”。
据介绍,十二肩岭古道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曾经是兴宁客家人挑盐、担货去江西的必经之路。在民国废除驿制后,仍被作为主要道路使用,直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现代公路的开通才逐渐废弃,其使用时间长达三百多年。
古驿道活化助推乡村振兴
平远和兴宁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南粤古驿道的活化利用,带动了当地红色资源的进一步挖掘,助推当地乡村振兴。
村民肖明利说,2018年的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擦亮了平远县八角镇角坑村的红色文化品牌,让更多人了解该村的红色资源。
借南粤古驿道大赛的契机,八尺镇角坑村去年投入3000多万元用于角坑村整体建设,以马栏铺、梅州岃、村级旧校舍修缮改造为重点,突出红军文化、古驿道文化,红色品牌效应明显。如今,“古驿道村”和“红色村”已成为该村的代名词。
据介绍,平远县自开展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以来,以南粤古驿道为新动脉,深挖红色故事,把古驿道资源和红色文化融合,在古驿道沿线重点打造八尺镇红色党建阵地,加大力度推动仁居镇红军纪念园等主题规划建设。下一步,平远县拟统筹各方资源,建造红色学校并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将八尺镇打造成3A景区。
平远脐橙闻名遐迩,31岁的李志濠是一名“农二代”,他在仁居镇上远村国道边建了一个采摘园和农家乐,种植了20多亩火龙果、百香果、蓝莓和鹰嘴桃,并将于本月15日开业。
十二肩岭古道所在的兴宁大坪镇,加大红色文化的挖掘和展示,策划组织了一些群众体育赛事,成为兴宁市的新兴热门旅游目的地。
今年1月,大坪镇在古道所在的金坑村举办以“弘扬苏区精神,重走南粤古道,助推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徒步活动,当地村民热情高涨,也吸引了周边市县民众参与,村里的农特产品卖脱了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