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讯(记者/陈伟峰)日前,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和江苏省数字文化和智慧旅游发展中心主办,中国江苏网承办的“文旅融合看江苏 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2019全国主流媒体专题采风团一行来到苏州戏曲博物馆,感知千年传统戏曲魅力。
中国昆曲博物馆
古戏台
苏州戏曲博物馆包括中国昆曲博物馆和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据介绍,昆曲作为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已有600年的历史,被誉为明代以后中国戏曲的“百戏之祖”。
23日当天,专题采风团在中国昆曲博物馆了解了昆曲的历史发展脉络,欣赏了由苏州昆曲传习所演出的经典剧目《牡丹亭·游园·惊梦》。剧中演员行腔优美,由笛子、琵琶和二胡组成的配乐缠绵婉转。
《游园惊梦》演出
观众纷纷举起手机记录精彩演出。
昆剧演员吕志杰是苏州人,从4岁开始学习昆曲,至今已有十七年时间。在表演结束后,他向记者分享了学习昆曲的一些经验。由于刚开始学习昆曲的时候年纪小,而昆曲在词和曲方面都很深奥,他并不能理解昆曲唱词中的意思。“昆剧表演时候比较难的是对剧中人物和剧本的理解,唱词都是文言文形式,小时候都是依葫芦画瓢,老师教什么就跟着唱什么,后来上了大学以后才能慢慢理解唱词文本的意思,琢磨人物的理解。”吕志杰说。
他认为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对加深昆剧的理解很重要。最近他在排练一场《红楼梦》的剧目,本子很深奥,他不仅阅读了很多遍,而且还专门翻看一些红学专家的研究文章,从各个方面了解剧目,在表演过程中通过舞蹈、唱曲等方式呈现对这部中国名著的理解,这个过程让他感到非常有趣且收获很多。最后,吕志杰表示,以后要更加深入学习昆曲,更好地展现给观众。
昆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不少艺术家的关注。中国昆曲博物馆里有一处画家高马得昆曲主题漫画的展厅,展出了很多趣味性十足的漫画作品。著名画家高马得八十年代入江苏国画院,专攻戏曲人物画,尤其醉心于“百戏之师”——昆曲艺术,以漫画夸张概括的笔法,描绘典雅的昆曲,表现出戏中人物的柔美抒情、粗犷豪放。他曾说道,戏有戏魂,得抓住那个魂,还得找一个恰当的表现形式,才能画出有精神的画。
画家高马得漫画作品
不仅仅是展示,中国昆曲博物馆很注重对昆曲的推广发扬。苏州戏曲博物馆办公室主任谈峰介绍,对于未成年人,博物馆开展昆剧小课堂,邀请非遗传承人和昆曲演员教授小孩子入门知识,跟孩子讲解互动;而对于普通市民,也能通过戏曲博物馆举办的昆曲大家唱活动,报名学习昆曲。在重阳节和春节等传统节日,中国昆曲博物馆还将举办与昆剧有关的手工制作活动,如剧目《玉簪记》簪子的制作等,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到昆曲在细节上的美。平日,不少市民游客还会到戏曲博物馆欣赏昆剧演出,票价亲民,每场演出观看人数达一百多人。
据了解,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戏剧的典型代表,从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受到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也一度面临着市场萎缩、观众锐减和后继乏人的严峻形势。作为昆曲发源地的苏州,将昆曲的保护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启动了苏州市昆曲遗产保护、继承、弘扬工程,通过精心构筑昆曲保护“节”(中国昆剧艺术节和虎丘曲会)、“馆”(中国昆曲博物馆)、“所”(苏州昆剧传习所)、“院”(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场”(一批昆曲演出场所)以及建立昆曲研究中心等方式,助力昆曲保护和传承,逐步取得良好成效。
随后,采风团来到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实地感受了民间传统艺术苏州评弹。据介绍,苏州评弹是运用苏州方言为主的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两个曲种的合称,形成于明末清初,盛行于江、浙、沪的长江三角洲一带。评话又称大书,只说不唱;弹词又称小书,有说有唱。
两名艺人坐于台上,手持琵琶二胡,弹唱时声音动听婉转,富有音乐性。台下观众喝茶品味,趣意十足。
评弹艺术表演
旧时老百姓会到茶馆里边喝茶边听评弹。
鸦片战争前后,评弹开始进入素称“十里洋场”的上海,从此上海很快成为评弹艺术繁荣发展的“大本营”。自民国初年至40年代,是评弹事业的全盛时期。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评弹艺术形势严峻。近年来,苏州市为弘扬评弹艺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出台政策、投入资金,支持各评弹演出团体出人出书多演出,办好评弹学校培养优秀评弹接班人,筹建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举办各种会演、比赛等,加大对评弹艺术的扶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