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讯(记者/李婷 通讯员/穗文广旅宣)记者获悉,为加强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载体建设,拓宽社会各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渠道,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开展了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2021-2023年)的评选认定工作。100家致力于广州非遗社会传承和传播的单位获选,充分彰显了新时代广州非遗的新活力。
海珠区鹤鸣五巷小学《非遗美食——我爱小凤饼》系列活动,学生展示小凤饼。
非遗传承基地为三年认定一次,每批认定的基地有效期是3年。数量多、范围广、成效佳,是本批次传承基地呈现的显著特点。首先,本次认定的传承基地数量多达100家,比上一批47家,呈倍增之势,显示出越来越多社会力量参与到广州非遗保护中的良好局面。其次,类型多样,包括学校、博物馆、旅游单位、行业协会、文化公司等各类单位;覆盖非遗面广泛,涉及粤剧、岭南古琴艺术、广绣、广彩、咏春拳、洪拳、广东音乐、粤语讲古等50余项非遗代表性项目,涵盖了非遗名录全部十大门类。
余荫山房开展灰塑实习课,崔镜兴老师进行现场授课
同时,获评的传承基地也展现了广州非遗在全社会传承传播的成效。据介绍,本批次共有学校68所,涵盖了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教育、大学等多个教育层次,“非遗进校园”成果斐然。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态势蓬勃,有余荫山房、印象文化、粤剧艺术博物馆、锦纶会馆等文旅单位开展非遗传播工作。此外,还有一批自发传承非遗的民间社团、民间协会、村委会等基层单位,培植了“非遗在社区”的深厚土壤。
梁雪珍老师与市桥中心小学学生一起进行广绣展演
据悉,传承基地是非遗社会传承和传播的重要平台,是贯彻“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工作方针的具体举措。传承基地的发展,将推动非遗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