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赤山村,村道村屋明亮整洁,滨河景观优美大气;河涌水清岸绿,岸边一排颇具岭南风格的宗祠建筑群肃然屹立;休闲长廊铺上了石板,种植了花丛草坪。每到周末,赤山村都会迎来不少参观游玩的村外游客,有的过来骑行,也有的一家大小前来休闲游玩、参观古迹。
近年来,随着里水“梦里水乡”文化旅游品牌打造的深化推进,“公园化”战略和“美村计划”等工程启动建设,该村先后推进了田园、家园、公园“三园合一”工程,“见缝插绿”工程,赤山人民会场改造等一系列工程。
2016年11月,经广东省文联、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认定,里水赤山村入选第五批广东省古村落,传统民俗“跳火光”已纳入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里水镇人大代表、赤山村党委书记陈惠燕表示,赤山“一村居一品牌”建设将往文化方面深挖,做出赤山的文化品牌和赤山特色。把现有的古村文化、“跳火光”等历史文化进一步传承发扬,带动文化、经济、民生等充分发展。
祠堂翻新
古村活化保留民俗风情
赤山村位于里水镇北部,不仅拥有优美的水乡风情,还是里水古村古迹的代表村庄之一。漫步赤山村古建筑群中,将军第、御夫李公祠、天復李公祠等祠堂一字排开,整个古建筑群坐北向南,棋盘式布局,建筑物密集而整齐,小巷纵横。原有的传统建筑风格重新凸显,不仅保留了历史文化古建筑,还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随着经济的发展,赤山村不仅在村容村貌、绿化、治安、卫生等方面建设优良,对古建筑群的保护也越来越重视。近两年来,赤山经济社投入2621.96万元开展古村活化升级工程,对村前祠堂进行外立面改造和内部提升工程。赤山人民会场改造就是赤山“美村计划”的亮点工程之一。
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美化村容村貌”为原则,赤山对会场外立面、会场前道路、鱼塘、护栏整饰等做了改造提升。同时,修整周边建筑物屋面、阳台,色调保持与历史建筑风格协调,让这座建于上世纪60年代初的人民会场得以修缮保存。
赤山人民会场是赤山村的地标性建筑,这座苏联式会堂建筑见证了赤山村的时代进步。与其同样屹立在岸边的,还有一排颇具岭南风格的宗祠建筑群。
“建于清代的民居建筑群多采用硬山顶‘人’字山墙、青砖垒砌而成的砖木结构。”设计师吴本发介绍,基于此,团队对赤山村长塘街前的6间祠堂和谢溪村约1200平方米的民居外立面,在进行修旧之后,全部恢复了原来的青灰色墙砖,并在特定位置修复古色雕花。
“此外,我们还对祠堂进行外立面改造、内部提升工程,增设导示系统、旅游厕所、照明系统等旅游配套设施。同时还把天復李公祠修复打造成为家风家训馆、志愿者服务站,把将军第修复打造为赤山名人馆,让村民熟知赤山文化,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吴本发说。
郁水流觞,润泽千年。里水的文化底蕴沉积百年。不仅是赤山村,近年来,里水已完成汤南村特色古村落的宜居示范与活化升级任务。目前,里水正加快完成宏岗村古村活化进度和深挖历史故事,增强其乡情。
如今,赤山村最为外界所熟知的一项民俗是“跳火光”。每年元宵佳节,赤山村都会举行具有300多年历史的传统民俗活动,今年还恢复了抬主帅公巡游的传统习俗。2018年,“跳火光”习俗先后入选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广府优秀民俗文化活动。
无论是赤山的古建筑,还是入选佛山非遗的“跳火光”民俗,此前都如蒙尘的珍珠,并不为外界所熟知。近年来,随着里水镇各项工程与活动的推进,赤山村各类文化资源正在不断盘活,打造乡村文化品牌,走出独具特色的文化振兴之路。
见缝插绿
“脏乱村”摇身变“美村”
走进占地面积123亩的赤山公园,只见河涌水清岸绿。休闲长廊铺上了石板,种植了花丛草坪。通过路网建设,村道得到改造、拓宽,车辆整齐有序地停入村内建停车场。公园内增设了花坛、景观石等,使村民“推窗见绿,开门见景”。
这是里水镇“公园化”战略的示范公园之一,具备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硬件基础。以家园、田园、公园三大元素为理念,在赤山下辖四个经济社建设融合生活、耕作、休闲于一体的村居公园。在“见缝插绿”工程上,对村内卫生死角和闲置地方进行绿化改造,提升各村民组的入村景观。
“村村有公园、村道有绿植、村内有洋楼”是赤山村给参观者最深刻的印象。但让人想不到的是,如今这个环境优美的村庄,以前竟是垃圾围村的脏乱村。
“彼时的赤山村,建筑物料、杂物和垃圾乱堆乱放问题较为突出。”赤山社区党委委员、经联社社长范志煊回忆,除了借鉴成功的村居建设经验外,赤山村创新性地将村民自建房剩余的砖头、砂石等物料以市面价回收,用于美村工程建设,很好地引导村民参与村居环境建设。
2012年,随着里水镇“美村计划”和“美城、美村、美家”项目的拉开,通过开展外立面改造提升、绿化改造提升、村居公园建设、路灯亮化、巷道改造等工程,赤山村的村容村貌跃上新台阶,先后创建省卫生村、省宜居示范村、南海区优美百村等,成为南海乡村振兴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引领村民养成崇德向善的文明风尚,传承优良文化传统,是赤山村改善村居硬件设施同时最为关注的问题。赤山村相关负责人介绍,村中通过开展“赤山最美家庭”评选、道德人物评选、家风家训征集、志愿服务、为长者举办生日会、村居运动会、元宵节村宴、“跳火光”等活动,营造良好氛围,使村民投身到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中。
加强自身的内外修炼的同时,也要紧握机遇。赤山村位于里水镇西北面,临近里水当前大力推进的新城区建设——里湖新城,辖下福南和福西两个村小组也在其中。陈惠燕敏锐地捕捉到,新城建设将为赤山村居经济实现跨越发展注入新动力。
“借助创建美丽文明村居示范点的机遇,我们希望结合赤山传统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连片花卉种植等现代观光农业,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实现新发展。”陈惠燕说,目前赤山村已先后与相关旅行社接洽,接下来将进一步加快对接,结合传统文化挖掘等方面来推进。
■特写
“跳火光”
成特色旅游乡情名片
今年元宵佳节,佛山里水赤山村内一片欢腾,热闹非凡,盆菜宴、创意市集、特色巡游、文艺晚会等一系列元宵民俗活动欢乐上演,吸引村里村外的人前来赤山感受民俗活动。
为了打造乡村文化品牌,每年元宵佳节,赤山村都举行具有300多年历史的“跳火光”传统民俗活动,今年还恢复了抬主帅公巡游的传统习俗。
“近两年,赤山村也尝试在传承中创新。”范志煊介绍,除了传统“跳火光”外,今年的活动中还增添了变脸、杂技、咸水歌、武术等表演,现场还有民间艺人开展剪纸、扎糖人、岭南花灯制作等现场教学,并把醒狮、花灯巡游等活动贯穿整个元宵节,重现旧时元宵灯会盛况。
如今,“跳火光”已成为赤山村最为外界所熟知的一项民俗。相传,在很久以前,赤山当地曾出现过大旱灾,庄稼颗粒无收,村民无奈只得生火祈求保佑渡过难关。如今,每到农历正月十五当日,村民们在村中老人带领下堆起稻杆堆,燃起熊熊火光,一个接一个跳过火堆。希望通过这个活动来祈求新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村中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看着村中环境越变越美,‘跳火光’民俗吸引越来越多人参加,作为赤山人我感到非常自豪!”赤山村村民李女士开心地说。
在传统文化方面,赤山村正打造“跳火光”村史馆,将这一民俗进行发掘展示,使其更加深入人心。结合当地传统舞狮表演等活动,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礼俗、仪式,无疑成为研究广府民俗风情的活态标本。
2016年11月,经广东省文联、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认定,里水赤山村入选第五批广东省古村落。里水镇人大代表、赤山村党委书记陈惠燕表示,赤山是广东省古村落,“跳火光”已纳入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赤山“一村居一品牌”建设将往文化方面深挖,做出赤山的文化品牌和赤山特色。把现有的古村文化、“跳火光”等历史文化进一步传承发扬,带动文化、经济、民生等充分发展,让村民更有归属感、幸福感,让村居整体环境得到提升。
撰文:王雅烁 汤晓微 朱嘉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