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中国长城文化学术研讨会于10月30日举办。本次研讨会设置了长城文化与文明价值、长城建筑保护、长城历史文化、长城保护利用四个主题版块,与会的诸位专家各抒己见,阐述对于长城文化的不同见解。
对于长城建筑保护,北京化工大学教授王菊琳表示,长城的本体是所有一切长城的文化历史,乃至艺术价值的一个载体,要是保护不好,或者是毁坏不存的话,它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等都不能够体现。长城的修缮应该从文物古迹、文物古建筑的修缮原则和修缮理念出发,也就是要遵从“四有”原则,第一个原则是原架构,第二个原则是长城的原形制,第三原材料,第四原工艺。这样的方法去修缮,才能够把长城修缮成原汁原味,才能够体现它的既有价值。
王菊琳称,明代的砖,强度和现在修缮用上去的砖强度是完全不一样的,明代的砖已经经过了几百年的风雨侵蚀,但是它的强度往往比现在修缮上去的砖强度还要大。再有,长城出现了很多病害,比如说空鼓病害,它里面是土,外面是包砖,地基是石条,这样组成的一个复合体,在雨水的冲刷下会产生空鼓,这个空鼓时间长了就会坍塌,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有就是人为的刻画,刻画了以后它就会有很多的病害。这些问题都要加以重视。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李一丕认为,长城首先是由墙体为主体的一个分布线;另外,长城还有防御体系。在长城保护当中要把这个共性体现出来,还要把不同时代长城和不同地域长城的特性和个性突出出来。以楚长城为例,人工墙体都是沿着丘岗山体山间牙口外侧的悬崖边缘修建的,这种长城地形地势的特点说明了楚长城的特点就是防御方向比较明确,防御军事实用性比较强,楚长城是一个军事色彩比较浓厚的长城。
李一丕强调,我们保护长城的时候,不能只关注长城本体,还要把不同长城和地形地势结合的特点和规律保护下来。晚期长城的某些段落或者单体建筑基础比较清楚、顶部依稀可辨,对这些建筑保护的侧重点在于加固维修修复。早期的长城大部分都在下面埋着,保护修复不是这种长城的重点,实事求是的实地调查和科学考古发掘,以及科学合理的维护养护,才是早期长城保护的侧重点。
(伍策 宋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