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岭南非遗蝶变登上国际时尚舞台

2019-08-23 08:55 来源:南方日报

  编者按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新“国潮”的崛起之年,越来越多的国货品牌通过挖掘品牌传统文化与历史,融入新技术与新潮流,以全新的姿态走进大众的视野。

  中国造,正当“潮”,背后是中国制造的嬗变,是“中国文化”元素在商品中的时尚表达。从即日起,南方日报、南方+将推出“国潮粤造——新中国成立70周年解码新国潮”全媒体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阳光,绿草地,砖红色的绸布闪着光泽。

  金憓四年前第一次来到广州南沙的榄核镇,就被眼前香云纱的晾晒场景震撼了。彼时,作为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同时也是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的金憓来到香云纱的产地榄核镇调研,这一眼之后,金憓便全身心投入到香云纱的服装设计和文化传播中。

  香云纱是目前世界上唯一采用天然植物为染料和纯手工染整的真丝面料,也是属于岭南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工业化浪潮到来,香云纱这门手艺逐渐没落,近些年包括金憓教授在内的一批设计师开始重新挖掘香云纱文化,用服装设计重构香云纱的时尚表达。功夫不负有心人,设计师们的非遗活化尝试让香云纱登上国际时装周舞台,上演了一出来自岭南的非遗国潮。

  诞生于岭南的河流、阳光、大地

  香云纱又名“莨纱绸”,其神奇之处在于一面乌黑亮泽,另外一面则是橙色、深蓝或深紫。香云纱的生产是看天吃饭的活,所以弥足珍贵,过去被称为“软黄金”,宋氏三姐妹以及张爱玲都是香云纱的拥趸。

  “香云纱工艺繁复,过程包括‘三蒸九煮十八晒’。在金憓的介绍里,河流、阳光、泥土在香云纱诞生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同角色。

  香云纱的全部工序都是手工完成,质量控制靠“大师傅”,产量由太阳决定。先将绸匹浸入薯莨汁,重复浸晒十多遍,在晒莨的环节中,“过乌”是关键,工匠们在日出前将河泥均匀搅拌成糊状后,平涂河泥于绸面之上,抬到草地上平摊半个小时,保证河泥与薯莨充分接触起化学反应变乌。过乌之后,再抬到附近的河涌码头水洗,这个时候天已经放亮,微弱的阳光把布匹晒干,至此绸面已是乌黑油润。

  等到太阳下山,草地就开始发挥作用。经过20-30小时晾晒后的莨纱,充分吸收了薯莨汁液,质地偏硬,傍晚时分,绸布因为吸收草地的水分而软化,这一过程持续约40分钟,叫做“摊雾”,这时晒莨过程就全部完成。

  金憓与计划整体挖掘、提升香云纱价值的榄核镇政府一拍即合,在之后的四年里,她通过服装设计,不断尝试重构香云纱的文化表达方式。

  传承、创新、推广香云纱破茧成蝶

  “由于工艺的特点,香云纱的颜色比较暗,如果用传统方式做出来的衣服很挑人穿,年轻人会觉得老气。我们想把香云纱的消费群体扩大一点,让更多人喜欢香云纱,为此我们采取很多不同的设计手法。”金憓说。

  困难在于香云纱工艺复杂,成本高,没有太阳的日子就只能停工,略显暗沉的颜色也限制了香云纱的发展。金憓和她的研究生们尝试将香云纱和时下流行的面料工艺结合,加上手绣、钉珠、印花等流行元素,绸的挺爽风骨与生纺的飘逸翩跹交叠映衬,加深了莨绸时装自身的层次感。

  2017年,充满个性和牛仔质感的设计颠覆了很多人对香云纱古板老气的印象。设计源于金憓在香云纱工厂中的一次发现。“我发现晒纱工人身上穿的衣服就很好看。因为他们长期浸泡在薯莨汁里,衣服上有深浅不同的痕迹,有点像牛仔质地的感觉。”金憓以香云纱制作工人的服装为灵感进行设计,既保持了香云纱的特点,款式上又是受到年轻人欢迎的休闲牛仔风。

  去年金憓将黑科技与香云纱结合起来,与香港科技大学的教授合作,把纳米镀覆工艺用于香云纱上,呈现出金属的不规则角度,非常有现代感。

  “这四年我们做了很多探索,香云纱产业也逐渐兴旺。第一年我刚去榄核镇的时候,只有几家香云纱工厂,现在已经有十几家了。”金憓认为,非遗活化一方面是对非遗进行保护、传承,另一方面更要深入研究非遗的创新、推广,借助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破茧成蝶-非遗香云纱时尚化推广展”巡回展出的契机,金憓把香云纱的文化带去了全国多个城市,也提高了香云纱全国知名度。

  岭南水乡文化的独特名片

  每一年金憓教授的服装作品都有不同的主题,从强调香云纱工艺纯天然的“阳光、大地、河流”,到嫁接牛仔元素的“破茧成蝶”,之后是与黑科技结合的跨界新生。在华南农业大学香云纱研究中心,展示了数款金憓教授的香云纱作品,其中可窥见东方美学与西方元素的融合——香云纱上衣是小立领和盘扣的中国传统款式,袖子部位采用了西方大轮廓的设计,整体看起来更有立体感。

  金憓团队设计的香云纱作品曾登上伦敦时装周的舞台,岭南文化也借由香云纱走向海外。“外国的设计师觉得香云纱很神奇,尝试把这一工艺带回自己的国家,但是香云纱离不开岭南的水土和气候,所以香云纱有唯一性,只有珠三角河里的泥沙和薯莨汁产生的反应才会让绸布的颜色是乌黑亮泽。”金憓表示,香云纱是岭南水乡文化的一张独特名片,即使是同一个工匠制作的同一批绸布,但天气不一样,阳光不一样,晾晒的位置不一样,所以每一片香云纱都是独一无二的。

  香云纱生于岭南的水土,连布料特性都是为岭南的气候量身定制。香云纱凉爽透气,晾晒十几分钟变会干,薯莨本是一味中药,可以驱虫防蚊,并且防霉防潮,十分适合在夏季雨多闷热的岭南穿着。对于非遗活化来说,如何与当代语境的结合是关键。“这个问题没有一个标准,每个人对于生活的理解不同,比如电影中的哪吒,黑眼圈的造型很西化,但表达的是中国文化的内涵,用新语言叙述故事,大家都还在探索中。”金憓也在和其他科研机构联系,希望既保持香云纱传统手工制作的质感,又能提高产量,同时也尝试了“非遗+非遗”的模式,将香云纱和贵州绣片、蜡染、刺绣结合。

  在探索非遗市场化的过程中,金憓是保持谨慎的。“非遗活化需要耐心,需要空间去创造和尝试。”随着新生力量加入,金憓团队今年也尝试开发香云纱文创产品,比如抱枕等家居用品,还有香云纱包包、鞋子、围巾。

  在华南农业大学的香云纱研究中心,收藏着一件民国时期的香云纱褂子,在时间沉淀下,香云纱愈显光泽,摸起来细腻柔弱。“阳光下的绿草地,砖红色的布晒出深浅不一的颜色,真的是太美了。”金憓对于初见香云纱晾晒的场景念念不忘,而金憓就读于清华大学的女儿今年毕业设计的主题也是香云纱,不过风格是中性帅气的时尚,代际之间的文化传承莫过于此。

  ◆对话

  金憓:

  非遗不是摆在

  博物馆的东西

  南方日报:您为什么选择香云纱进行服装设计?

  金憓:在一段时间里,中国的消费者喜爱外国的奢饰品品牌,但随着国家强大,文化自信增强,中国消费者逐渐钟爱带有民族文化的产品,比如出席一些重要场合的时候都选择香云纱定制。可以说香云纱是中国的奢侈品,一块布就要做至少两个月。后来工业化之后,香云纱这种手工艺就渐渐没落,香云纱代表我们中国原生的文化,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把老祖宗的工艺和现代生活结合起来很重要,不能让非遗变成放在博物馆里的东西。

  南方日报:您是如何看待非遗市场活化的?

  金憓:我们也是在不断探索中,比如通过香云纱和其他面料的组合来降低成本,也在和其他可研究机构探索提升产业结构的方法。但确实和企业的对接比较少,在探索非遗市场化的过程中,还是需要保持谨慎的。非遗活化需要耐心,需要空间去创造和尝试,商业过多的介入就会破坏设计师对于文化的理解和表达。

  南方日报:如何提高香云纱在全国的影响力?

  金憓:我们不仅要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方面做大量的工作,更需要在非遗的创新、推广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破茧成蝶-非遗香云纱时尚化推广展”,使得香云纱在全国的影响力大为提升。所以说我们不仅要当非遗的传承者更要当推广者。把非遗与现代生活结合,每个人的理解是不同的,大家也都在探索中,关键要看谁能抓住这个点,用创新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策划 陈韩晖 卢轶

  统筹 赵兵辉 彭颖

  南方日报记者 彭颖

  实习生 巫芷菁

编辑:李婷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