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在三水,总能遇见最美祠堂

2019-06-18 10:25 来源:南方日报

  “在三水,总能遇见最美祠堂——2019佛山三水‘祠堂+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专家交流会”将于6月19日举行,活动将邀请来自农村发展、城市开发、文化艺术、新闻传播等领域的大咖为三水以基层文化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出“金点子”。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大力推进新时代“三农”工作、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是新时代做好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总抓手。

  三水作为广东省唯一乡村振兴县区级试点,近年来将基层文化发展融入乡村振兴中,探索出“祠堂+文化”基层文化发展先进经验。今年初,三水区“祠堂+文化”——乡村振兴中的基层文化发展项目进入了第三批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名单。

  祠堂是岭南文化的鲜明符号,也是一个地方重要的文化资源。据不完全统计,三水全区有祠堂超过400座,至今保存相对完好的祠堂接近200座,多为独具特色的岭南广府系祠堂,平均每个村有2—3座之多。

  作为家族文化的支点所在、基层一线最贴近群众的公共空间,祠堂具有立足基层第一线、联系群众面广、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特征。如何更好地结合三水农村基层群众需求,在充分挖掘这些古祠堂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同时赋予其新的文化内涵,讲好乡村文化振兴的故事,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6月19日,“在三水,总能遇见最美祠堂——2019佛山三水‘祠堂+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专家交流会”将在三水区30个“祠堂+文化”示范点之一白坭镇陈氏大宗祠举行。陈氏大宗祠是三水区探索“祠堂+文化”项目的先行点,通过为拥有500多年历史的传统祠堂注入新的文化内涵、赋予新功能,这座古祠堂焕发出全新活力。白坭镇以此开辟了一条传统文化与新时期党建、美丽乡村、基层治理相结合的乡村文化振兴新路径。

  专家交流会将以白坭镇“祠堂+文化”基层文化发展样本为参考模型,围绕三水区“祠堂+文化”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共同探讨文化如何支撑和助力三水乡村振兴,对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三水经验、三水样本及可行性路径进行深度探讨。

  三水区委宣传部、区文广旅体局希望通过这场专家交流会为三水“祠堂+文化”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建设按下“借脑借智”快捷键,加快全区“祠堂+文化”示范点创建工作,探索区域内“祠堂+文化”发展路径,打造文化振兴样本,讲好三水乡村振兴故事。

  ■观察

  文化如何支撑和助力乡村振兴?

  三水以“祠堂+文化”实现文化聚民、文化悦民、文化惠民

  祠堂,集建筑、雕刻、绘画、书法、文学于一体,是个多维的文化空间,承载体现了一个地方、一个族群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悠远的传统风俗,是获得文化归属感与共享感的直接媒介,更是一个地方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三水拥有400多座祠堂,就拥有了400多座文化宝库,放眼全国,这都是非常难得、稀有的乡村文化资源。

  文化兴乡村兴,文化强乡村强。对于正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三水而言,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就是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铸造坚稳基石。如何用好祠堂资源,发挥文化对区域发展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近年来,三水将基层文化发展融入乡村振兴中,探索出“祠堂+文化”基层文化发展先进经验。

  试点先行,传统祠堂焕发新活力

  从白坭东岸村,沿着北江大堤走,远远就能从一片半新不旧的民房中看到古色古香的陈氏大宗祠。远远望去,陈氏大宗祠镬耳耸立、龙脊蜿蜒盘旋,抬梁式、硬山顶、博古脊、青砖蓝瓦,一栋四进、四合院式的建筑形制体现了传统宗祠“四水归堂”的文化理念。

  每到下班时间或者节假日,陈氏大宗祠总是热闹非常,不仅本地人聚集于此,来自五湖四海的异地务工人员也都会来这里下棋、打球、跳舞、唱歌。如今,陈氏大宗祠已不再只是维系族人的纽带,而是突破了宗族局限,成为该片区最具人气的农村基层活动中心。

  作为三水区“祠堂+文化”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的先行试点,这座始建于1511年的陈氏大宗祠经历了500多年的风风雨雨再次绽放别样光彩,焕发更多生机和活力,凝聚乡村精气神。

  这是白坭镇推动三水“祠堂+文化”基层文化发展缩影。据统计,白坭镇至今仍保留着50多座明清风格的祠堂,中社村的中社公祠、祠巷村的陈氏大宗祠、岗头村的梁士诒生祠等祠堂至今仍是村中重要的活动阵地。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的周期内(2018—2020年),白坭镇围绕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发挥新时代“祠堂+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内涵等功用,构建“大文化”发展理念,开辟了一条传统文化与新时期党建、美丽乡村、基层治理相结合的路径,将优质文化服务输送至基层末梢,丰富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以白坭祠巷陈氏大宗祠为例,他们在萃庆堂的基础上,扶持培育了乒乓球协会、曲艺协会、龙舟协会等13个文体协会,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集散地。

  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祠堂+文化”的理念相结合,往往能够打破宗族的界限,构建出开放共享格局。以中社村为例,该村邓氏宗祠改造为中社公祠,书写了邓、何、林、李“四姓共用一祠”的佳话。以祠堂为纽带,中社村还建设乡村振兴展示馆等,激活村中的优秀文化记忆。该村还举办了慈善敬老宴、乒乓球赛、白坭徒步、婚宴等多场活动,通过乡贤带头,凝聚乡情。而沙围村的村史馆着眼“汇”字,提炼展示13姓氏村民多年来的渔樵耕读、守望相助的历史,村道巷道也以精致的雕塑、立体壁画等形式传递“沙围精神”与“沙围记忆”。

  实践证明,“祠堂+文化”通过赋予古祠堂以文化内涵,为传统祠堂带来新功能,激活乡村文化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30个示范点打造“一祠堂一品牌”

  为推动“祠堂+文化”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建设,三水在白坭镇“祠堂+文化”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区域内“祠堂+文化”发展路径,计划今年在七个镇街创建30个“祠堂+文化”示范点。

  今年1月至3月,三水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摸底调查,并制订全区“祠堂+文化”示范点创建工作方案,确定《三水区“祠堂+文化”示范点建设标准》。4月以来,三水开始全面推动该项目实施,三水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与各镇街确定30个示范点名录,其中西南街道5个、云东海街3个、白坭镇6个、乐平镇6个、芦苞镇5个、大塘镇3个、南山镇2个。目前,各示范点“一祠堂一品牌”建设工作已经全面铺开。

  根据《佛山市三水区“祠堂+文化”示范点创建工作方案》,“祠堂+文化”示范点创建将以有效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以“1+4+N”的标准开展创建工作。“1”指一个阵地——祠堂,“4”指4个硬指标,即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场所、村史馆、民俗文化活动、文艺队。“N”指N个文化元素,包括图书阅览室、文化室、文化服务人员、文化志愿服务队、公益电影播放、数字服务能力等。

  其中“1+4”为必须完成项目,N为自选项目。各示范点将以改造提升后的祠堂为阵地,打造“一祠堂一品牌”,使祠堂成为传承好家风好家训的载体,为基层群众提供更为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同时打造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共促基层善治。

  “1+4+N”即以祠堂资源搭建新载体,依托祠堂建设一系列村史馆、宗祠文化馆、家风家训馆等场室,深挖提炼传统祠堂文化的同时不断融入党建、社会组织孵化、文明教化、乡村治理等内涵。

  30个“祠堂+文化”示范点将以祠堂为根,文化为魂,精神传承为本,打造“一祠堂一品牌”,推动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使“祠堂+文化”成为三水区特色文化项目。目前,各示范点创建工作已经全面铺开。

  “希望通过示范点建设探索出更多三水样本!”三水区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三水“祠堂+文化”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将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全民为服务对象,盘活祠堂资源,推进城乡文化融合提升,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

  重铸祠堂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

  众所周知,祠堂既包含了物质文化遗产,比如古代建筑、牌匾雕刻等,也蕴含了丰富的精神文化,比如宗族历史、家规家训、伦理制度、风俗礼仪、审美情趣等,是乡土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市民的根,可以说是文化宝库。

  对于正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三水而言,如何用好这座文化宝库,不仅对于三水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发掘文化力量支撑和助力乡村振兴,实现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产业兴旺,满足广大村民的美好生活需求也具有现实意义。

  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推进“祠堂+文化”试点创建工作中,各示范点将结合乡村振兴及“博物馆之城”建设,深挖祠堂文化蕴含的优秀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乡贤文化,反映本土乡风民俗、祖训传承、建筑特色,赋予祠堂新的社会功能与文化内涵,成为传承岭南文化和良好家风的载体,促进构建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

  从目前一些先行试点的探索实践来看,“祠堂+文化”试点创建工作以有效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发挥祠堂立足基层第一线、联系群众面广、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这一特征,将为传统祠堂带来的新功能,焕发新活力。

  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通过赋予传统祠堂新的内涵,以文化活动为抓手,增强了群众凝聚力,打破了宗族界限,使祠堂焕发新的活力,为推动基层治理和谐善治提供了积极有效的实践经验。二是通过“祠堂+文化”示范点创建促进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到基层,打破农村地域限制,进一步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三是传统祠堂通过引入现代创意元素,推动祠堂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带动实现产业兴旺。

  三水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昌建要求各镇街要高度重视,把“祠堂+文化”示范点创建工作与乡村振兴工作相结合,整合各方资源,加大对示范点创建工作的投入力度,要深挖特色、亮点,每个示范点要争创“一祠堂一品牌”,通过“祠堂+文化”示范点创建工作将祠堂打造为基层善治阵地、文化集散阵地、新时代先进文化传播阵地,实现文化聚民、文化悦民、文化惠民。

  ■聚焦

  三水区“祠堂+文化”

  基层文化发展项目亮点

  近年来,三水紧紧结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的契机,立足于丰富的祠堂资源,充分挖掘其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在全区范围内选取芦苞镇蔡氏大宗祠、云东海街道南山书社及白坭镇陈氏大宗祠等为试点,开展“祠堂+文化”在全区范围内推广的可行性研究。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三水“祠堂+文化”基层文化发展亮点纷呈,成效明显。

  文化聚民▶▶将祠堂打造为基层善治阵地

  祠堂举办的活动往往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凝聚力,每逢重大节庆,各大宗祠都会举办传统的民俗活动,例如春节庆祝活动、元宵添灯活动、重阳敬老活动等。极具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化元素在与“祠堂+文化”的理念相结合后,增添及丰富了活动的内涵,往往能够打破宗族的界限,构建出开放共享格局。

  例如芦苞镇独树岗村“我们的节日·重阳”所举办的敬老活动中,在立足传统的同时,通过对“五好家庭”等先进人物进行了表彰,推动了外来人员与本地人、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融合,达到凝聚民心的作用。由此,祠堂也成为了基层善治的有力抓手,逐步实现了“党建引领,三治结合,四会联动”的乡村治理模式,激发出基层治理最大合力。

  文化悦民▶▶将祠堂打造为文化集散阵地

  因应各祠堂特色,以1个多功能活动中心+N个活动组织的“1+N“形式探索建设“一祠堂一品牌”,并推动实现品牌活动交流及资源流转,进而形成祠堂间“祠堂+文化”群落的联动。

  比如白坭镇利用陈氏大宗祠建设宗祠文化馆、家风家训馆、名人馆等场室;在萃庆堂的基础上,扶持培育了包括乒乓球协会、曲艺协会、龙舟协会等13个文体协会,基层文化活动源源不断。

  以前只有在重大节庆才开放的祠堂,通过“祠堂+文化”的推动,极大地盘活了当地文化氛围,使祠堂成为文化集散阵地,唤醒公共文化服务末梢神经,为基层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提供又一个途径。

  文化惠民▶▶将祠堂打造为传播新时代先进文化的阵地

  在进行“祠堂+文化”的探索中,不少试点以此为基础通过“祠堂+人才”举办乡贤文化节;通过“祠堂+音乐”,打造祠堂音乐节;通过“宗祠+旅游”,打造乡村旅游名片,为农村居民提供全新文化体验,传播新时代先进文化。

  如白坭镇去年举办首届乡贤文化节,通过开展“游宗祠·学乡贤”文化体验行等六大主题活动,形成知贤、崇贤、学贤、当贤的氛围,为人才振兴落地生根提供强有力支撑。

  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族人通过参加祭祀、参观祠堂,确立自己的归属感,慎终追远、报本反始。祠堂所弘扬的孝德文化为乡贤的产生提供了养分,祠堂也为乡贤提供了活动的阵地。

  张秀蓝 三宣

编辑:李婷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